传承历史文脉 守望精神家园
——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生动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宿州历史悠久,文脉深远,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旅局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近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埇桥区十番锣鼓表演走进夹沟镇五柳景区。特约摄影 张成伍
四级名录奠定传承之基
宿州市非遗资源丰富,有戏曲、音乐、美术、手工艺等多个种类。自2005年至今,我市已开展了两次非遗田野调查工作,重点对全市存续困难、生存濒危以及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细致梳理和挖掘,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传承现状等,整理出版了《宿州印记》田野调查系列丛书。
持续开展非遗项目信息采录工作,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代表性传承人的核心技艺等进行全面、系统采录,注重查漏补缺、理清发展脉络、分级分类整理;依托市文化馆网站,完成市级非遗数据库建设并面向公众开放。目前,已实现对130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图文信息全覆盖。
积极争取非遗补助资金。近年来,我市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专项用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尤其是传统戏剧节目创排展演、传业授徒等活动;获拨省级资金600多万元、市级配套资金约500万元,广泛用于非遗资料采集及数据库建设、非遗场馆展陈提升、传承人技艺传承培训、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推动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全面开花。
目前,我市已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91项、县区级500多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人、省级64人,认定市级非遗传承人171人、县区级约600人,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建设基地展示保护成果
下料、取中、钻孔、开膛……在宿城东关的埇桥唢呐非遗传承基地里,市级非遗传承人胡纪红手拿一块黑檀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唢呐制作工序。在他身旁,省级非遗传承人姬新民正在打磨一把唢呐杆。一起制作优质唢呐,早已成为师徒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我市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先后推荐获评“省级非遗工坊”2家(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获批省级非遗传习基地2处(宿州市演艺集团、砀山县演艺有限公司);认定市级非遗传习基地6处、县区级10余处,为非遗宣传展示、培训交流、传承技艺等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建成市级非遗场馆2处(大运河民间艺术馆、宿州市非遗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宿州非遗种类、重点项目、保护成果。这两个展馆多次接待省市各级领导参观调研并获得好评,成为市民游客了解非遗的好去处。
多彩活动激发非遗活力
近年来,我市多次承办国家级、省级非遗主题活动。其中,2021年5月、2023年10月分别举办两届中国(宿州)大运河非遗美食展。来自大运河沿线的6省2市非遗项目参与展会,促进了非遗文化交流,提高了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和网友参与。
市文旅局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6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其中宿州sa汤荣获中国金牌名小吃,符离集烧鸡、泗县药物布鞋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银奖,灵璧磬石雕荣获铜奖。同时,参加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长三角地区非遗文创产品邀请展等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并连续5次参加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其中宿州汴河宴、扶疏宴荣获“大运河美食名宴”称号。
市文旅局还委托市广播电视台录制《点亮非遗》专题栏目,在《拂晓报》撰发《守望非遗》等专栏稿件;委托中国广电安徽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宿州市分公司在数字电视上开辟文旅专区,持续更新上线专题节目20个;整理出版《宿州非遗集萃》《白居易诗话宿州》等非遗读物;依托“相约安徽·向春而行”“风情淮河”“传奇皖北”等主题活动,邀请抖音、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携程等网络平台开展采风踩线活动,通过美食探店、直播互动、景点打卡、话题营造、线上线下联动等创新宣传形式,组织发布各类短视频、图文等宣传推介信息,扩大宣传面,宣传引导效果持续增强。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全市已初步形成“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文化惠民戏曲大舞台、博物馆奇妙夜、灵璧鸬鹚捕鱼民俗文化节、泗县曲艺大赛、萧县伏羊美食文化节、砀山梨花节、唢呐大赛、苏鲁豫皖周边地区四平调展演等系列亮点品牌活动,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促进了非遗保护理念传播。
文旅融合书写崭新篇章
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积极组织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发展。目前,“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成果初显,已形成“吃、喝、赏、玩”四大特色非遗旅游系列。其中,“吃”包括符离集烧鸡、伏羊宴、八大碗等;“喝”即喝sa汤;“赏”包括赏奇石、钟馗画、萧县书画等;“玩”包括看大戏、逛庙会等。
设计非遗旅游线路。结合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我市设计开发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其中,“寻味宿州”非遗之旅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线路包括2项国家级(泗州戏、四平调)、10余项省级和若干项市县级非遗项目,以特色非遗美食宿州sa汤、符离集烧鸡、萧县伏羊宴等为主线,将泗县大运河、萧县皇藏峪、砀山梨树王等景点连接起来。线路交通便捷、点位成熟、接待条件较好,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培育非遗旅游体验街区。建设南翔云集文化街区(获评“省级旅游商品特色街区”“省十佳夜游街区”)、宿马园区衢坊民俗街(现为3A级旅游景区)、砀山古城(现为3A级旅游景区)、萧县龙河艺术空间等非遗旅游体验街区;支持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大型商超开展非遗主题展销活动,让市民游客在休闲娱乐时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乐享精彩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结合白居易、闵子骞、钟馗等人物形象,开发宿州文旅手提袋、有声明信片、U盘等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其中,宿州文旅有声明信片累计收听量近200万人次。